“蓝色向新”看揭阳“惠来造”

文章出处:水用金属软管 发表时间: 2024-11-09 23:50:01

  海洋是高水平发展的战略高地。当前,广东按下建设海洋强省“加速键”,源源不断注入的“蓝色动力”,成为全省高水平发展的新动能。

  揭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交会点,坐拥111.52公里海岸线平方公里海域,这为打造万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

  去年,广东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8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4.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8%,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9%,连续29年位居全国第一。惠来县作为揭阳市唯一的沿海县,南海深水港湾资源成为发展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海上油气电等海工装备领域的优势。

  2024年上半年,惠来县地区生产总值242.22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惠来依托1380万千瓦海上风电开发容量、两千亿元庞大风电市场和专业的海上风电母港,打造集开发、科研、总装、制造、运维为一体的海上风电及海工装备全链条产业集群。

  一批“惠来造”的海工装备见证了揭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挺进浩瀚无垠的“深蓝”,探索海洋经济提供无限可能。

  入秋时节,终于结束了为期三个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渔期,第一口海鲜入口下肚,直呼:“那个鲜甜。”

  然而,这种通过海上科学“放牧”,促进海洋ECO养护,实现一整年的“海鲜自由”?

  今年4月3日,比11个篮球场还要大的深海养殖平台“恒燚一号”在揭阳海工装备制造基地成功建造。

  这个“惠来造”的深海养殖水体设备被大家称为“超级网箱”,是粤东海工制造业首次建造养殖水体顶级规模、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深海养殖平台;也是广东最早投产的深海养殖平台,目前已在湛江东海岛养殖海域“落户”,并完成鱼苗投放。

  据了解,“恒燚一号”平台设计养殖水体达6万立方米,共分为6个独立的1万立方米的养殖水体,相当于48个标准游泳池,养殖水深可达25米,为鱼类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当然,独立的养殖水体也代表着在这个深海养殖平台可同时开展6个不同生长周期、不同鱼类种别、不同养殖工艺的生产任务。根据估算,6个养殖水体若全用于养殖金鲳鱼,年均产值规模达0.72亿元,若全用于养殖章红鱼,年均产值规模达1.35亿元。

  “恒燚一号”不只块头大,智能也不在话下。据了解,半潜锚泊桁架式智能养殖平台“恒燚一号”,配备了自动投喂、网箱监控、水下监测,柴发、光伏及储能等系统;同时满足8人居住,配有厨房、餐厅和冷库等。除了开展鱼种养殖之外,平台还便于灵活开展各类养殖试验、养殖工艺,降低疫病扩散风险,有效实现生产养殖更智能、抗风浪能力更强、物资补给更方便、收鱼作业更快捷。

  如今,屹立在南海万顷碧水之上的“恒燚一号”共养殖3万余尾章红鱼和33万余尾金鲳鱼,日常仅配备4名工作人员。

  粤港澳大湾区是海产的重要消费市场,随着“恒燚一号”等同类型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的蓬勃发展,惠来正不断释放助力广东筑牢“粤海粮仓”,努力“再造一个海上新广东”的发展密码。

  在惠来海域的国家电投揭阳慈航海风场,66台风车矗立南海,迎风转动。这也是广东首个实现5G深覆盖的海上风电场,为广东海上风电项目智能化建设起到示范效应。

  据了解,近年来惠来在国家电投落户的基础上,通过引进GE、明阳、蓝水、亨通、远景、天顺等风电装备制造企业,集海上风电开发、科研、制造、总装、运维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已基本健全。截至目前,入驻揭阳海上风电及海工装备制造基地的企业11家,投产项目8个。

  其中,连年来,多位扎根在揭阳海工装备制造基地的蓝领“智造家”们研制的海上风电导管架也是惠来基地的“拳头”产品。

  今年7月底,天顺风能集团发运第一批由揭阳海工装备制造基地自主生产的海上风电导管架。

  从海上俯瞰装载着海上风电导管架的运输船舶,一套套将海上风车固定在海床上的风电导管架,如四腿超级“大板凳”。这些导管架高约80米,相当于25层楼高,重约2000吨,规划设计装机13兆瓦风机。而13兆瓦的海上风机,每转动一圈便可发电约22.8度,这相当于足够一个三口之家夏冬季正常用电2天、春秋季正常用电达4-5天。

  “坐落在惠来的揭阳市天顺重型风电海工装备智能制造项目,是天顺风能在粤东地区投资兴建的大型风电海工装备制造基地。该项目占地面积359亩,总投资20亿元。建成后年生产海上风电导管架140套,单桩120套,基础桩720套,海上升压站模块4座。”天顺风能海工装备科技(广东)有限公司人事行政经理黄燕群介绍。

  据了解,2024年1—7月,国家管网、前詹风电、GE、慈航风电、蓝水、远景、明阳等七家规上工业公司的规上工业产值是21.04147亿元,实际缴纳税收2.5358亿元。

  现阶段,揭阳海工装备制造基地中的部分企业蓄力向大型化、深远海、漂浮式,以及“风渔结合”的海洋经济综合开发的方向进攻,揭阳惠来海上风电产业不断探索新能源多元化发展模式,为广东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贡献力量。

  30年前,亨通集团为中国结束光缆进口;20年前,结束光纤进口;12—13年前,结束玻璃光棒进口……自此,我国的光纤传输领域、光纤网络建设,达到自主可控实现“国产化”。

  近年来,亨通集团旗下企业揭阳亨通海洋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研发适用于浅海和深海不同工况的海洋软管,整体项目投资约2.5亿元。“海洋软管主要用在深海油田开采,起到连接油井与储油船的作用。由于它是复合管子,所以设计难度非常高,制造难度也很高。”揭阳亨通海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童定国介绍。

  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的海洋软管以进口为主。1米海洋软管的价格高达18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适用于深海油田开采的500米海洋软管1根将近1亿元;此外,国外生产商的制作周期、运输安装等不确定因素,为我国使用方带来极不稳定的生产成本。

  2020年,揭阳亨通海洋技术有限公司落户惠来后,与中国海油工程公司联合申报海洋软管研发课题,一同推动海洋软管设计、制造、测试等工作开展,突破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我们研发的海洋软管弯曲半径可做到2米,软管材料为高分子材料和金属材料,具有耐腐蚀和抗老化性能,使用周期长达20—25年。”童定国说。

  目前,揭阳亨通海洋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海洋软管智能化生产线已开始试生产,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始正式投产,年产达1.5亿元。

  现在,在揭阳亨通海洋技术有限公司,一段“惠来造”短端的海洋软管样品的设备原理、软管质量等内容已通过相关权威检验测试机构认可。

  不久的将来,海洋软管将实现完全投产,该公司年产值约10个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

  明知风高浪更急,无畏前行步更稳。在未来的蓝色经济浪潮中,揭阳惠来将继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产业经验,书写着“蓝色向新”的壮丽篇章。

  “和畅惠来”政务微信是惠来县委宣传部(惠来县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推出的宣传惠来、了解惠来的新窗口。“和畅惠来”坚持发布权威资讯,服务百姓民生,弘扬本土文化,彰显惠来特色。